苏文电能:“碳中和”赛道上的先行军

苏文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文电能”,SZ300982)是一家以电力咨询设计业务为主导,涵盖电力咨询设计、电力设备供应、电力工程建设和智能用电服务业务为一体的一站式供用电品牌服务商,也是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之后,第一家上市的电力行业公司。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结束的全国“两会”中,“碳达峰”和“碳中和”也成为重要议题。我国将持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构建以电为中心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将继续推进和强化电力能源建设、提高电网利用效率和配置能力,在此背景下,配网改造与智能电网建设将进一步加强。苏文电能有望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苏文电能的营业收入从4.71亿元增长至13.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2.66%;归母净利润从0.49亿元增长至2.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9.86%。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营收复合增速,反映出公司较好的盈利能力。以疫情前的2019年为参考,苏文电能营业收入9.9亿元,利润超过1.4亿元,利润率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1年一季度,苏文电能营业收入预计为 2.49亿元至 3.56亿元,同比增长39.94%至100.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0.33亿元至0.58亿元,同比增长 28.60%至 123.22%。业绩增长明显。

与传统的电力服务企业只做咨询设计或只做工程施工等经营模式不同,苏文电能在保持电力咨询设计、电力工程建设两大主业的同时,在电力设备制造和智能用电服务领域的业务规模也在持续提升。

具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10KV及以上专变用户已经突破200万家,每个专变用户的高低压设备都需要有专业的高压电工进行运维和保养,从而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saas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检测、预警、分析,替代原有的高压电工(工作性质:低频高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线上用能分析和服务,从而降低企业原有的人员成本,提升用电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实现了通过无人机、直升机和大数据对电力线路“巡视”,立马就能分析出问题根源;如果配电网突然发生故障,也会自动感知并隔离故障,以微秒级切换到正常供电模式。

苏文电能的富兰克林云作为saas服务平台的一种,由六大系统组成,分别是运维云、能耗云、售电云、光储云、碳交易云和设备供应云。该平台从构建到应用运营,形成了“线上+线下”运营模式。线上进行的是分析、诊断、预警、处理、优化,线下主要解决巡视、抢修、巡检、节能改造。线上与线下闭环管理,实现用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苏文电能通过平台赋能的模式,在不同区域尤其是负荷集中区域寻求同样从事电力EPC的合作伙伴,为其提供富兰克林云平台服务,帮助其建立平台化服务用户的能力,随着平台接入用户的增加和数据的积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迭代,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分析和服务能力,更好的服务用户。截至2020 年8 月31 日,公司富兰克林电力云平台已接入工业企业等各类用户1,216 家,有效提升了客户的能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客户能源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

富兰克林云平台在积累了一定量的客户数量之后,会对客户的行业和用能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建立行业用能模型,和相关行业专家一起构建基于不同行业和不同用电设备的用能模型和节能减排路径 ,为每一个接入的企业提供行业对标和用能建议,协助企业一起节能减排;同时平台也对光伏、风电等各类清洁能源供应用户开放,构建用电方和发电方的交流平台,提供信息和撮合交易。

与此同时,苏文电能上市后募集资金将投向设计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及“苏管家”企业端供用电信息化运营服务平台等四个项目。苏文电能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公司自行生产的智能高低压开关柜和智能仪表等终端设备用于变电站的安装或改造,并将终端设备的电能数据上传至“苏管家”企业端供用电信息化运营服务平台。因而可以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在线监测、节能改造、线下运维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供用电系统综合运营服务。

随着国家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政策,终端客户节能工作势在必行,从而有效带动了智能用电服务业务市场需求的增长。苏文电能通过“苏管家”及富兰克林云平台,不仅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用电信息服务,还通过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为其提供电力系统优化、信息化及节能工程服务等增值服务,从而提高客户用电效率、有效推进节能减排。

苏文电能在帮助客户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客户对公司服务的依存度和满意度,进而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